全球人口爆炸只是一個傳說?

奧地利的紀錄片導演維爾納·布特(Werner Boote)在他的第一部紀錄片作品《塑膠星球(Plastic Planet)》中就提出了令人心情沉重的問題。在該片中,布特警告人們 不要過度消費塑膠材料。當時就有很多觀眾對他說世界上人口太多,因此垃圾也過多。布特覺得這聽上去更像是藉口。人,真的太多嗎?如果真是太多,那我們當中多了誰呢?“我沒碰到能嚴肅地、不歧視他人地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布特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

走遍全球

布特想提的,完全是另一個問題,即:什麼人出於什麼原因在推介“人口過多”這個災難場景。這就是他拍《人口激增(Population Boom)》影片的初衷,該片現在開始在德國院線上映。為拍此片,布特走遍世界各地--從西方的權力和金融中心,到巨大的貧民窟,還有非洲大陸無人際煙火的遼闊地帶。

令人驚恐的數字“70億”

他的第一站是紐約,時間是2011年10月31日--萬聖節,死者的節日。聯合國恰恰選這天來宣佈第70億位地球人的誕生,並在同一段話中提到戰爭、氣候變遷和饑荒,簡而言之就是指出“人口過多引發的問題”。又一名需要吃飽穿暖的地球人的問世,僅僅是又為我們埋葬地球添了一把土嗎?

對世界頑固不化的看法

布特介紹說:“人口過多這個想法,是從上世紀70年代起在我們的頭腦中開始根深蒂固的對世界的看法。”1974年,聯合國——在美國倡議下——推出一個防止人口過多的議程,旨在責成人口增長率高的國家如中國、墨西哥、印度等採取措施降低人口增長率。這樣的措施有強制性的,如做絕育手術或予懲罰,也有軟性的,如對低出生率的獎勵、放棄繼續生孩子以換取服務或教育機會等。就是今天,這樣的手段也一再被採納:印度拉賈斯坦邦的女性如果做絕育手術,可以得到一個廚房用攪拌器。全世界37%的絕育手術都是在印度做的。

巔峰值是96億

布特認為,和今天相比,上世紀70年代人們對人口過多的恐懼更可讓人理解的,因為“當時人們並不知道,人口增長是有盡頭的”。人口結構學家估計,本世紀中,地球上的人口將達到96億的巔峰值,其後又會減少。“有意思的是,人們幾年前就瞭解到了這一點,但媒體卻從來不提,或極少提及。”

害怕分享

布特花了兩年時間,用來調研、拍片。他自己也表示,假若要在時間緊張的情況下發表意見的話,他可能就會人云亦云,尤其是會照搬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的說法,因為把人口過多作為廉價的藉口,為自己什麼都不做而開脫,這太簡單了:都是因“別人太多”而落下的禍。

令人驚異的事實

“其實最關鍵的一點是害怕分享,”布特說:“導致饑餓和貧困的原因並不是資源緊缺、地方不夠,而是分配不公道、社會不公正。”布特的紀錄片介紹的一些事實很有啟示性:譬如美國五角大樓每天消耗的汽油比整個瑞典還多;出生率高的貧窮國家消耗的化石能源最少;蘇丹本國其實擁有養活10億人的潛力,而這個數字恰恰是當前世界上受饑餓之苦的人數。“順便補充一點:還有15億人體重過重”,布特說。

影片中,布特將非洲東部遼闊無際、幾乎無人間煙火的一馬平川,和擁擠不堪的東京對比,形成極大反差。布特計算了我們的地球上到底能容納多少人。“如果把地球上的所有人都放到小小的奧地利,那每個人還擁有11平米,這比服無期徒刑的9平米囚室還要大。”

呼籲多些人性

布特的影片以非常情緒化的一個場面結尾。在孟加拉的棟吉,一年一度的“伊斯蘭教聖會”(Bishwa Ijtema)結束後,500余萬穆斯林乘坐公交回家。世界各地的記者都愛用這個場面來形象化描述“人口過多”問題。布特夾在那浩蕩的人群當中,躋身一輛滿得不能再滿的列車頂上,一起上路。

“一開始我心裏慌得一塌糊塗,擔心我們掉下來摔死、軋死”。但他後來所經歷的,是這次列車行成為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之一:大家理所當然地互相拉扯、照顧,不讓任何一個人出事兒。“我意識到,其實我們有多少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怎麼相互對待。”因此,《人口激增》不僅是呼籲要有更多社會公正,而且也呼籲要有更多人性。人們應該尋思,我們的發展方向到底對不對。這部影片不僅是對於公義和人道的召喚,同時也是呼籲行動的號角。“因為(人口)激增也意味著繁榮”,布特下結語說。





    全站最新更新

    全站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