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原土壤有機碳含量25年持續增長

碳迴圈和碳的源、匯的研究是學術界熱點。石家莊經濟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研究所所長欒文樓教授等通過對河北平原表層土壤和深層土壤的分析及相關歷史資料的研究,發現2004年淺層和深層土壤平均有機碳儲量比1979年均有所增加,施肥、大氣CO2濃度的升高、秸稈還田是有機碳增加的主要原因。

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而且是最活躍的部分。土壤有機碳庫約占陸地總有機碳庫的2/3,是大氣碳庫的2倍,因此土壤有機碳含量的高低對於減緩大氣溫室體的排放具有重要意義,對於全球氣候變遷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土壤對有機碳的存儲能力與土壤的物化性質(如水分含量、土壤母質和質地等)、周圍生態環境(如植被類型、農業耕作等)、碳源類型等都有重要關係。隨著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上述因素發生變化,並深刻影響著土壤貯碳能力及有機碳含量的變化。

中國地質學會主辦的學術期刊《地質學報》最近刊出了欒文樓教授的研究成果,他們的研究發現,1979年至2004年的25年間河北平原土壤的有機碳儲量在持續增長。他們通過對河北平原表層土壤和深層土壤的分析、相關歷史資料的研究、利用單位土壤有機碳密度法計算了1979年至2004年河北平原各土壤類型的有機碳含量變化。發現,2004年淺層和深層土壤平均有機碳儲量比1979年均有所增加;含水量和粘粒含量較高的水稻土、沼澤土、砂薑黑土等土壤類型碳儲能力強,反之含水低、粘粒含量低的土壤類型如風沙土和新積土等儲碳能力則較弱;土壤有機碳儲量的升高主要原因是施肥、大氣CO2濃度的升高、秸稈還田,具有典型的河北平原農業生產特點。而其結果告訴人們,農業生產使得土壤有較強的有機碳吸收能力,同時由於水分的流失造成部分土壤貯碳能力降低。

植被的破壞、土壤水分的流失會導致有機碳儲量降低。因此沼澤土等高水分含量的土壤類型的有機碳含量在表層和深層土壤都發生了降低。這一結果也顯示了當地生態環境的變化趨勢。

上述結論表明,傳統農業區由於長期的施肥、秸稈還田等生產活動,使當地土壤具備較為強大的碳吸收功能,同時由於水分的流失造成部分土壤貯碳能力降低。





    全站最新更新

    全站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