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猜測北極首個臭氧洞形成 皮膚癌危險提升

在春天來臨之前,“北極第一個臭氧洞可能已經形成,這可能將載入史冊。”

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研究發現,在詭異的冷溫輔助下,這個冬天同溫層危險的“美麗”雲狀物剝去了北極大氣層中具有保護作用的臭氧層。科學家猜測北極第一個臭氧洞或已形成。

所謂的臭氧洞,又稱臭氧層空洞,是大氣平流層中臭氧濃度大量減少的空域,如著名的南極臭氧洞。有專家警告皮膚癌危險或將提升,低濃度臭氧地帶範圍向南最遠已經到達了紐約上空。同溫層中包含著臭氧層,它像一塊毯子覆蓋在地球上空,為地球阻擋來自太陽的大部分高頻紫外線,這些紫外線會傷害地球表面,同時會曬傷人類皮膚,甚至引起皮膚癌。

據悉,早在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就意識到氯氟烴和其他對臭氧有害的化學物質正在侵蝕著臭氧層,這些化學物質被廣泛運用於發膠和製冷劑等物品中。1987年簽訂的蒙特利爾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要求全球逐步淘汰氯氟烴,用其他不會破壞臭氧層的物質來代替它。然而,已經存在於大氣中的氯氟烴能停留好幾十年。據瞭解,氯氟烴一旦到達上層大氣就會分解成氯原子,當被陽光啟動,它就會破壞臭氧分子。冷溫能夠通過極地的同溫層“雲狀物”加速這個過程,這些“美麗”雲狀物會在同溫層溫度降低到至少華氏溫度零下108度(零下78攝氏度)時形成,給未被啟動的氯物質提供庇護所,在這些雲狀物的表面,氯物質互相之間發生反應,釋放具有“攻擊性”的氯原子,攻擊臭氧分子。一旦氣溫回暖,這個過程就會停止。

德國阿爾佛雷德·韋格納極地及海洋研究所(Alfred Wegener Institute for Polar andMarineResearch)的物理學家馬庫斯·雷克斯(Markus Rex)認為,北極上空持續的結冰天氣可能已經將臭氧層標準濃度減少至原來的一半。根據北極地區30所臭氧監測站的初始資料顯示,這個冬天臭氧損失情況要比以前嚴重得多。雷克斯猜測,在春天來臨之前,“北極第一個臭氧洞可能已經形成,這可能將載入史冊。”對此,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的大氣化學家西蒙尼·迪爾梅斯(Simone Tilmes)也表示同意。他並未參與到這次研究中,他稱:“我們現在並不知道北極臭氧洞將發展到多大,因為臭氧層日益變薄的事情正在發生。

當然,上述觀點仍只是猜測,完全的確認需要經過電腦類比和衛星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