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三花》放映會

《三花》由艾未未工作室歷時近七個月拍攝剪輯而成,從2009年12月上海救貓志願者的一次貓車攔截行動開始,最終牽出了一條觸目驚心的黑色貓貿易產業鏈。

“如果整個素材的血腥程度是十成,最終成片的只有六成,我們並不想宣傳殘忍。”7月24日,在國內首部吃貓調查紀錄片《三花》放映會暨“如何利用現有法律禁食貓肉”專題討論會(北京場)上,攝像兼編導之一郭克對上百名觀眾及十多家媒體說:“我們唯一的目的,就是想讓更多人知道吃貓這條鏈條是什麼樣的,重在傳播,越廣越好。”

《三花》由艾未未工作室歷時近七個月拍攝剪輯而成,從2009年12月上海救貓志願者的一次貓車攔截行動開始,最終牽出了一條觸目驚心的黑色貓貿易產業鏈。

自2009年底《動物保護法》專家意見稿徵集意見開始,公眾爭論的焦點始終聚集在該不該吃貓,吃貓是不是中國人的傳統等問題上,甚至有人認為動保者禁止吃貓的呼籲“是將少數人的意志強加的多數人頭上”。但持有這些觀點的人並沒有意識到,無論動保人士或貓肉食客,事實上都是“少數人”,所謂的“多數人”並不切實瞭解吃貓鏈條的真相──偷貓、運貓、屠貓、販貓、吃貓的各個環節,分佈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如皋、武漢、廣州、河北等地,這支組織嚴密、運作流暢的虐貓、殺貓產業鏈,在普通中國人身邊已經存在二十多年,甚至更久。

有媒體報導,廣東吃貓市場一天的銷量是2萬隻,“死貓就做成‘龍虎鬥’,活貓做成‘水煮活貓’”。與此同時,並不是所有的貓都被販往廣東。一如《三花》中所記錄,去了皮的貓肉從皮褥子作坊又賣到附近的肉製品廠,“臨沂附近有許多肉製品場”,“10元一隻收購價”,貓肉被加工成非法肉製品,流入消費市場。

還有大量的貓肉留在了偷貓當地,以兔肉的面目出現。上海救貓志願者就曾於2010年6月8日,在寶山區汶水路的一個大型農貿市場發現過被當做兔肉賣的貓肉軀幹,“去頭、剝皮,13塊一斤,早上才殺好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廣東以外,除了素食主義者,每個人都可能吃到貓肉,每個人都可能吃過貓肉。當吃貓現象從傳統習俗轉變為食品安全,該不該吃貓,就不再是個道德問題。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代表華甯在交流會上說,不光是《動物保護法》,任何一部新的立法誕生,需要一個很好的群眾基礎,而不是少數人的呼籲,“我們需要通過不同的管道,讓更多公眾瞭解這個罪惡,讓類似《三花》的作品得到更多傳播,當公眾輿論達到一定的程度,政府的立法者會去反思,我們現有法律框架是否已得到完好的履行,是否已經完善?如果不完善,在改進的基礎上,是否要確立新的立法?” 因為,對於現實的感知,是一切改變的開始。


好人好事 | 歷盡劫難 九死一生 近百隻中國狗狗獲救到達美國
動物 | 英國傳奇流浪貓鮑勃辭世
好人好事 | 用愛心打造動物的天堂
新聞 | 澳門立法禁食貓狗肉 虐待動物最高囚三年罰十萬
動物 | 母貓為遭棄小狗當“奶媽”顯跨種族之愛
動物 | 大陸贈台大熊貓母女相聚 圓仔獲母香吻顯萌態
新聞 | 四川志願者彭州攔車救下200條狗
新聞 | 愛護動物人士解救一千餘隻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