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臭氧層35年來首次變厚

臭氧層在2000年至2013年間變厚了4%,是35年來首次。此外,南極洲上空的臭氧空洞也在停止擴大。但臭氧層目前仍比上世紀80年代薄了約6%。

據新華社消息 聯合國主導的一個科研團隊10日發佈了一則少有的有關地球環境的好消息:對地球發揮保護作用的臭氧層在歷經多年消耗之後正在恢復。

據悉,臭氧層在2000年至2013年間變厚了4%,是35年來首次。此外,南極洲上空的臭氧空洞也在停止擴大。但臭氧層目前仍比上世紀80年代薄了約6%。

全球限用製冷劑見成效

科學家把這種積極變化歸功於全球對某些製冷劑、發泡劑的限制使用,同時說明只要全球行動,人類可以抵制或者延緩生態危機。

負責近4年臭氧水準評估的美國航天局科學家保爾·紐曼說,2000年至2013年,中北緯度地區50公里高度的臭氧水準已回升4%。

聯合國組織300名科學家對地球臭氧水準進行持續監測,每4年為一個評估期。

“這是外交勝利,也是科學勝利,因為事實上,我們能夠共同發揮作用,”化學家馬里奧·莫利納說。1974年,莫利納與舍伍德·羅蘭共同發表了有關臭氧損耗的科學預測研究,並在1995年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臭氧層是地球的大氣防護層,可有效防止某些太陽射線對地球生物的傷害,已證實的太陽射線傷害包括引發皮膚癌、農作物減產等。聯合國先前發佈報告稱,如果各國不採取行動,到2030年前,全球每年可能新增200萬皮膚癌患者。

臭氧層自上世紀70年代末被發現出現明顯損耗。上世紀80年代,冰箱、空調等製冷設備的普及使某些人造氟化物作為製冷劑大行其道,科學界隨後證實,氯氟烴等氟氯碳化物是導致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的重要原因,因為氟氯碳化物釋放的氯和溴可直接損耗臭氧。

1987年,聯合國為了避免工業產品中的氟氯碳化物對地球臭氧層繼續造成惡化及損害,承續1985年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的大原則,邀請所屬26個會員國在加拿大蒙特利爾所簽署的環境保護公約《蒙特利爾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議定書》,又稱《蒙特利爾議定書》。該議定書自1989年1月1日起生效。中國1991年加入《蒙特利爾議定書》。

此後,臭氧層的臭氧損耗情況出現好轉,但臭氧水準正在恢復的還是第一次被科學證實。

或可在本世紀中期得到恢復

不過,科學家同時發現,人們用以替代氯氟烴的一些物質雖然不會損耗或較低損耗臭氧,但卻會造成溫室效應,加快全球氣候變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大氣科學家蘇珊·所羅門說,這些替代物質雖然目前還沒有形成規模,但到2050年前會對全球氣候變化產生巨大影響。

本周早些時候,聯合國發佈的另一份報告顯示,去年,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創新紀錄。2012年至2013年二氧化碳濃度的升幅也達到30年來的歷史新高。

另外,臭氧層雖然在恢復,距離痊癒還很遙遠。南極臭氧層空洞依舊存在,最新計算顯示,臭氧濃度水準仍比1980年低6%。

先前有預測認為,南極臭氧層空洞可能在2065年前完全消失。聯合國環境專案執行主管阿希姆·施泰納依據最新資料判斷,中緯度地區和北極上空的臭氧層有望在本世紀中葉以前恢復到1980年的基準水準(臭氧層出現嚴重消耗之前的水準),南極部分地區有望在晚些時候恢復到這一水準,但仍需仰仗各國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