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畜牧業之患

作者 米亞·麥克唐納是 Brighter Green (www.brightergreen.org) 的執行總監。Brighter Green 是總部位於紐約的公共政策的“行動智庫”,致力於研究環境和食品安全問題。她同時也是總部設於美國的世界觀察研究所 (www.worldwatch.org) 的高級研究員。

一場嚴峻的旱災正在侵襲中國大部分地區。儘管近期情況已有所緩解,但位於小麥成產帶中心的山東省,遭遇了兩百年來最嚴重的旱情。受到威脅的不僅僅是小麥收成,還有農民的日常生活,農業牲畜,甚至是基本生存都受到威脅。

然而,隨著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不斷增加,類似的旱情在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可能會越來越嚴重和頻繁。那麼中國應當如何更加從容地面對這些情況呢?其中一個解決方案可以從中國迅猛發展的畜牧業中找到。

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肉雞和肉豬生產國──每年的肉雞生產量達數十億隻,肉豬生產量超過七億頭。中國還飼養了九百二十萬頭牛,這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牧群之一。此外,中國的肉鴨飼養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二,肉鵝飼養量占世界的百分之九十。

中國的畜牧業對水和土地資源帶來了新的壓力,同時進一步導致了全球氣候變遷。如果畜牧業進一步擴張和產業化,這些壓力將更加激化。

三月底的時候,我花了一個禮拜,到北京和上海的高校做關於全球畜牧業和氣候變遷的演講。許多人對我演講中列出的資料和問題並不瞭解。“氣候變遷與地球上每一個人息息相關,”上海環境科學研究員林衛青副院長稱自己第一次從農業的角度來審視這個問題,“這些新的資訊警示我們必須要有所行動。” 他繼續講到:“或許這意味著,我們要少吃肉,多種樹。”

北京、上海的不乏認同畜牧業、氣候和糧食安全三者息息相關的人,其中包括教授,學生,甚至一些制定政策的官員。但但大多數的人還是對此表示懷疑,擔心這會對經濟和低碳發展造成影響,也擔心肉類在人們飲食結構中不可動搖的地位。

一位上海的教授告訴我:“這是一個全球性資本經濟制度,這很有必要(集約化生產模式)。他繼續談到:“不這麼做我們就會吃虧。”然而他也同意必須考慮畜牧業的衍生問題,如溫室氣體排放,水污染和土壤退化。北京的另一位教授則認為,中國人還不能像一些美國人那樣放棄肉食品。

不過,復旦大學幾位出席上海環境科學研究院演講的學生決定對此展開研究,這將成為檢驗中國畜牧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第一手資料。對此,我感到非常欣慰,類似的挑戰和機遇在中國比比皆是。

在過去的三十年中,中國在確保全國糧食安全上的工作成效斐然。但是,正如世界糧農組織的觀點認為,規模化的牲畜養殖“將更多更直接地參與到稀缺的土地、水和其他自然資源的競爭中”。

中國現在每年將大約28.5%的穀物用於飼養牲畜,數量超過了三十年前的兩倍。這種做法存在低效性:若將人類從食用穀物獲取的等量卡路里,換成從食用肉類中獲取,則需要用兩到十倍的穀物來飼養提供肉類的牲畜。

牲畜業也是高耗水行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全球百分之二十九的農業用水“與成產肉類食品有關”。研究人員還發現,畜牧業中百分之九十八的用水被用來生產穀物飼料,其中包括玉米、大豆和小麥等。

中國生產一噸飼料用小麥需要耗費四百五十五立方米的“藍水”(地表和地下水)和八百三十九噸“綠水”(非徑流的雨水)。雖然在世界教科文組織的統計中,中國的飼料用小麥耗水量並非全球最高(最高為澳大利亞),但仍然超過了印度、德國和埃及。

中國用來生產一噸飼料用玉米的“綠水”為七百九十一立方米,低於全球平均水準,但高於美國的五百二十三立方米。動物需要食用的飼料越多,耗水量自然越大。研究人員發現,生產肉類食品的耗水量總體上比生產糧食的耗水量大。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結論,“……牲畜的生產和消費是耗盡和污染全球稀缺淡水資源的重要因素。”而這一結論也是中國的現狀。

2010年,中國公佈了有史以來最為嚴格的水污染調查報告,報告發現實際的污染度要遠遠高於之前的調查報告的水準(之前的調查沒有計算多種農業污染源)。2010年的研究顯示,僅農業污水排放就達到1320萬噸──僅這一數字就相當於此前認為的水污染的總和。此前的報告顯示,除去農藥和化肥,中國水道的污水排放量為1380萬噸。

當下的旱災也引起了對農業用地流失的關注。中國的人均可用耕地僅為世界人均水準的三分之一,現有的四十七萬平方英里(即一億兩千萬公頃)的耕地面積,比確保中國糧食安全所需的最低耕地面積僅多七千平方英里(即一百八十萬公頃)。

在這些可耕地當中,有五千萬公頃(即一億兩千五百萬英畝)的土地以及四億人口(中國將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每年受到異常氣候的影響。這個問題也與畜牧業有一定的聯繫。根據世界糧農組織的資料,畜牧業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之一,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百分之十八。(而根據另外兩位元世界銀行環境問題專家在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雜誌上發表的研究,畜牧業的排放量比例更高,達百分之五十一。)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糞便沼氣排放源,2004年的排放量約為三百八十四萬噸,占世界排放量的五分之一以上。

這個世界最大小麥生產國的產量危機引起了國際市場的震動。中國國內的食品成本已連續數月上升。世界銀行最近警告說全球糧食價格正處於“危險水準”。包括異常的天氣狀況以及畜牧業產品需求和生產的不斷增加在內的多種潛在趨勢表明:食品價格和糧食安全將持續成為全球的關注焦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指出:“在那些肉類食品消費迅速增長的國家,人們應當認真思考如何調節這種消費的增長。”中國的畜牧業對水和土地資源帶來了新的壓力,同時進一步導致了全球氣候變遷。如果畜牧業進一步擴張和產業化,這些壓力將更加激化。

最近,由上海環境科學研究院低碳能源研究中心的一份盤點報告發現,上海市農業(包括市內大型畜牧設施)的問世氣體排放量在步步攀升。這將成為未來幾年上海生態足跡的一大部分。

乾旱、資源稀缺以及食品的不安全是各國和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緊急問題。中國有機會可以採取大膽的措施,建立一個不依賴肉類食品的,可持續的和人道的食品體系。對於重視低碳經濟在未來對整體經濟發展的影響的中國來說,這一模式將能發揮顯著的作用。





    全站最新更新

    全站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