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碳庫:呵護大地的多贏之舉

全球土壤有機碳10%轉化為二氧化碳,其數量將超過30年來人類二氧化碳總量排放。

在第42個“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給地球“降溫”即二氧化碳減排,自然成為焦點話題。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大。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我國鄭重向世界承諾,到2020年,將在2005年基礎上碳減排40%-45%。

業已開始的“十二五”期間,我國地質工作將從“資源採掘”向“地球修復”發展,推進意義深遠的三大地質減碳工程:土壤碳庫、岩溶碳匯、地熱減碳。

土壤碳庫:呵護大地的多贏之舉

最近對東北平原土壤有機碳進行分析研究結果令人憂慮。由黑龍江、中部吉林到南部遼寧由寒溫帶、向溫帶暖溫帶過渡,表層土壤碳密度逐漸下降趨勢。與我國第二次土壤普查進行比較,20年間,東北平原表層土壤有機碳有所降低。

土壤有機碳不單以二氧化碳形式釋放,水土流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土壤有機碳消失,實際上是土地沙化過程,土壤有機質越少,土地沙化越嚴重,因為沒有糰粒結構了。實際上,土地沙化就是有機碳消失的過程。中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奚小環說,提高土壤有機碳應該成為一個戰略措施,這意味著農業生產要更多施用有機肥,而不是化學肥料。

由於森林面積有限,耕地要承擔更大減排目標。最為重要的是,增強土壤有機質和加大土壤固碳作用,同時也是耕地保護的重要戰略措施,可以實現污染減排、農業增產、環境淨化和沙化防治等“多贏”。

據介紹,世界各國高度關注的是,土壤有機碳儲量大,研究估算陸地土壤碳儲量約為大氣碳庫2倍。土壤碳庫活躍度大,全球土壤有機碳10%轉化為二氧化碳,其數量將超過30年來人類二氧化碳總量排放。土壤的巨大碳容量和天然固碳作用,是減緩碳釋放的最經濟有效途徑之一。而準確測定土壤有機碳儲量,成為基礎課題。

中國地質調查局實施的全國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取得大量高精度土壤有機碳資料資料,使準確系統地計算我國土壤碳庫成為可能。這一調查主要部署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及東北平原等主要農業產區。目前調查工作已完成160萬平方公里,涉及全國31個省區市。全國共計採集樣品200萬件以上,分析組合樣品約60萬件,為中國土壤碳庫計算和研究提供了系統的基礎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