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垃圾”城市

當我國不少城市正在被垃圾處理問題所困擾,特別是面臨垃圾填埋場不夠用和新建焚燒設施選點難等問題時,在不少發達國家和地區,以追求垃圾“零焚燒”和“零填埋”為目標的“零垃圾”運動正在蓬勃興起。記者就此採訪了世界銀行高級環境專家謝劍和浙江嘉興學院教授杜歡政。

“零垃圾”適用於東西方城市

記者: 什麼是“零垃圾”運動?在西方發達國家進展如何?

謝劍:“零垃圾”概念由西方發達國家在20多年前提出。“零垃圾”並不是指人們不丟棄垃圾,也不是絕對不搞填埋、焚燒,而是指將垃圾在多個層面上進行資源化處理,使其得以充分的再迴圈利用,從而減少直至杜絕垃圾填埋和焚燒等不利於環保的處理方式。

據統計,西方發達國家25年前僅有20%的市政垃圾被迴圈利用,如今已超過50%。例如,加拿大的埃德蒙頓市,首先對垃圾進行分揀回收,然後建設生物堆肥、沼氣發電和生物柴油煉製等垃圾綜合利用設施,目前垃圾填埋量已減少90%。例如,2008年,奧地利全國的垃圾迴圈利用率接近70%、德國約為65%,兩國的垃圾填埋量僅為全國垃圾總量的1%,垃圾的焚燒量也變得很少。儘管“零垃圾”概念在我國看起來還是遙遠的夢,但是不少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實踐已經讓它由夢想走進了現實。

記者:由於垃圾“成分”不同,人們文化也有差異,東方城市能否借鑒西方城市的“零垃圾”辦法?

謝劍:完全可以。例如,中國臺灣地區的臺北市從1996年起大力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和“垃圾不落地”政策,每天有專門的垃圾車定時在市內收集市民已分好類的各類生活垃圾,並運送到各種垃圾綜合利用工廠。2000年,制定了“垃圾零掩埋”目標,並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政策,鼓勵市民盡可能減少垃圾產生量並做好垃圾分類。

到了2009年,臺北垃圾的產生量從每天2970噸降低到1009噸,減少率超過了67%,資源回收率超過45%;垃圾掩埋場的填埋量也從原來的最多每天2500噸降到59噸,減量達到97.6%。可以說,臺北這個擁有260萬人口的城市,已經提前近30年基本實現了“零填埋”目標。

“零垃圾”應該成為我國垃圾管理的方向

記者:解決我國的垃圾問題,能否借鑒“零垃圾”的技術路線?

杜歡政: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提高,我國生活垃圾的產生量正迅速增加。市政垃圾的收運量已從1980年的每年3000萬噸迅速上升到2009年的1.6億噸。到2030年,我國的垃圾收運量可能會達到5.8億噸。目前,我國垃圾處理主要還是靠填埋和焚燒。隨著城市的擴張和居民環保意識提高,新建填埋場和焚燒設施愈來愈難。城市垃圾問題日益嚴重,說明傳統垃圾處理模式已經無能為力,需要建立新的垃圾管理模式。因此,像很多國家和地區一樣,“零垃圾”將極大地減少甚至不需建立垃圾填埋場和焚燒廠,是我國今後垃圾管理的必然方向。

記者:應該如何推行“零垃圾”的處理模式?

杜歡政:從垃圾的自然屬性看,垃圾可以分為有機物、無機物、危廢物等三大類,金屬、塑膠、廢紙、廚餘等無機物和有機物可以進行資源化處理,電池、廢燈管等危廢物可以進行無害化處理,最後剩下的無法處理或沒有經濟價值的少量殘餘物可以進行填埋、焚燒。

從垃圾的社會屬性看,資源化和無害化分別涉及市場化和公益性問題,需要動員全社會提高環境意識,積極參與。因此,公眾要積極參與分類,解決垃圾處理的前端問題;政府要加強引導,建立公益性機構,解決垃圾處理的無害化問題;企業要加強合作,參與構建市場化機制,解決垃圾的資源化問題。

目前,我國的一些城市已經往“零垃圾”這個方向邁出了可喜步伐。例如,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城市,已經開始進行垃圾分類和迴圈利用的試點工作。浙江省寧波市利用世界銀行聯合準備項目,正在尋求國際技術和資金支援,以實現垃圾分類和再迴圈利用。





    全站最新更新

    全站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