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建國初就爭論全球變暖 傑弗遜測溫50年終證實

2000多年來,一直有人認為砍伐森林會導致溫度上升。不少著名學者,如古希臘哲學家西奧弗拉斯塔、古羅馬博物學家老普林尼、啟蒙運動時期的巨匠法國自然學家布豐、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等,都談到歐洲變暖的趨勢。

歷史往往驚人地相似。2000年的美國大選中,在任的副總統戈爾和共和黨候選人小布希曾激烈辯論全球變暖問題,類似的場景竟然在200年前也曾出現。美國學者約書亞·肯戴爾著有《被遺忘的國父──諾亞·韋伯斯特的癡迷與美國文化的創建》一書,最近,他在美國《史密森尼》雜誌上發表文章,描述了18世紀末發生在美國的關於全球氣候變暖的第一次大爭論。

傑弗遜連續50年記錄溫度

1776年7月1日,弗吉尼亞州的農場主、後來先後擔任美國副總統和總統的傑弗遜,剛剛完成《獨立宣言》的起草工作,就開始每天記錄溫度。他在此後50年中,每天測量兩次溫度,還根據自己測量的資料,計算每月和每年的平均溫度。

1787年,傑弗遜出版了《佛吉尼亞記事》一書,討論了家鄉弗吉尼亞州和整個美國的氣候狀況。在介紹風流、降雨和溫度的章節末尾,他嘗試提出了一系列論點:“我們的氣候……正在發生明顯變化。在中年人的記憶裏,無論是高溫還是低溫都變得越來越溫和。降雪頻率和厚度降低了……老年人告訴我,過去每年有3個月積雪覆蓋大地。過去河流有時會在冬季凍結,現在很少凍結了。”他還對氣候變暖的破壞性後果非常擔心,認為春季“不幸的冷熱起伏”是“對水果的致命打擊”。

其實,即使在18世紀末,傑弗遜的觀點也不算新鮮。2000多年來,一直有人認為砍伐森林會導致溫度上升。不少著名學者,如古希臘哲學家西奧弗拉斯塔、古羅馬博物學家老普林尼、啟蒙運動時期的巨匠法國自然學家布豐、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等,都談到歐洲變暖的趨勢。在北美,與傑弗遜同時代的薩繆爾·威廉姆斯也在1794年出版巨著《佛蒙特州的自然與市民史》,書中研究了18世紀他家鄉所在的州和北美其他6個地方(包括南卡羅來納、馬里蘭和魁北克)的溫度變化。威廉姆斯稱,砍伐樹木使得地球變得更加溫暖和乾燥:“變化不是緩慢、逐步的,而是迅速、持久的……在美國這樣一個突然由未耕作的廣袤荒野變成眾多居民區的新國家,變化最為顯著”。

古代文獻敍述VS個人記錄溫度

傑弗遜和威廉姆斯的觀點被不少人接受,但一位名叫韋伯斯特的著名學者對他們發起挑戰。韋伯斯特畢業于耶魯大學,後因編纂《韋氏詞典》聞名於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還是一位政治家、先驅報人(1893年,他受美國首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聘請,創辦了紐約第一份日報)。此外,韋伯斯特還是一位多產作家,出版教科書,寫政論,寫傳染病學報告等,以至於他的作品書目就多達655頁。1799年,韋伯斯特受邀在剛剛建立的康涅狄格藝術與科學院發表演說時,公開質疑時任副總統傑弗遜有關氣候變遷的說法,傑弗遜當時正在準備競選下一任美國總統。幾年後,韋伯斯特再次就此問題發表演講,並在1810年出版了兩次演講的合集。

當時,溫度計仍是一個比較新的發明,出生于波蘭的丹尼爾·華倫海特直到1724年才確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溫標,因此18世紀中期之前的溫度記錄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人們的敍述,其中不乏很多奇聞軼事。在1799年的演講中,韋伯斯特用2/3的篇幅批駁威廉姆斯根據《聖經》和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詩篇對氣候變遷進行的解讀。後來,韋伯斯特認識到聖經或許並非是對事實的描述,轉而從其他歷史文獻中探尋古代氣候狀況。通過研讀古羅馬詩人賀拉斯等人的著作,韋伯斯特“獲得了古義大利氣候的精確資料”。

在這場氣候是否變暖的科學爭論中,韋伯斯特不僅限於對文獻的解讀,他還利用了對手缺乏權威資料的弱點。由於傑弗遜只是在私人日記中記錄溫度,韋伯斯特說,“傑弗遜先生看來沒有什麼支持其觀點的依據,他所依靠的似乎僅限於老年人和中年人的觀察”。韋伯斯特還把矛頭指向威廉姆斯,後者在著作中引用大量數據稱,在一個半世紀中,美國的溫度上升了10到12華氏度。對此,韋伯斯特寫道:“佛蒙特州現在的平均溫度是43華氏度……即使扣除假定的溫度升高值的一半,這也是不可能的……在比現在夏季氣溫低10華氏度的情況下,沒有動物能活下來。”

勝方:全球沒有變暖

韋伯斯特通過對資料進行精細分析,駁斥了傑弗遜和威廉姆斯粗糙的氣候變暖理論。韋伯斯特承認,森林向農田的轉化導致了一些微小的變化──更多的風和冬天更多的天氣變化,但地面積雪時間的減少,並不意味著整個美國每年冬天的降雪量減少。韋伯斯特寫道:“在農田地區,今天下了厚厚的雪,明天可能消失;但是同樣多的雪下到樹林中,能夠存留到春天……這能夠解釋所有現象,而不必求助於缺乏依據的普遍變暖論。”

韋伯斯特的論述在當時被認為是無懈可擊的,終結了第一次全球變暖的辯論。1850年,德國著名博物學家亞歷山大·馮·亨伯特表示,長期以來有關森林減少導致美國氣候變遷的說法已被普遍拒絕。

但到了20世紀後期,第二次全球變暖的爭論出現了。這一次,科學家瞭解了溫室氣體排放對環境的影響。科學研究明顯支持人類活動(包括清除和焚燒森林)能夠引起溫度上升的說法。不過,韋伯斯特的文章通過對資料認真的分析,也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當代環境科學家肯尼斯·湯普森稱讚韋伯斯特所作論述體現出的“力量和博學”,稱他對氣候學的貢獻是“一項精心傑作”。

現在看來,韋伯斯特並不一定是200年前辯論的贏家,辛辛苦苦記錄了50年氣溫資料的傑弗遜或許也沒說錯。資料顯示,自18世紀後期開始,與工業革命相伴的人類活動開始改變大氣構成,因此很可能影響到了地球的氣候。大部分研究氣候學的學者認為,近代早期北半球曾經有個“小冰河期”,氣溫明顯比中世紀和當代低。有學者認為,18世紀後期正是小冰河期趨於結束的回暖期。因此,當時的北美大陸可能確實出現了氣候變暖的趨勢,只是沒有威廉姆斯描述的那麼明顯。只是當時缺乏精密的氣候監測儀器,傑弗遜等人無法提供具有充分說服力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