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現行飲食模式或致全球升溫1°C

根據一項新研究,到2100年,人類生產和消費食物的方式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可能使全球變暖增加近1°C。

根據6日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月刊上的研究報告,如果人類繼續今天的飲食模式,將使地球變暖超過巴黎氣候協定尋求為避免氣候變化最壞影響而設定的升溫數值,並將接近巴黎氣候協定設定的2°C的上限。

研究發現,溫室氣體排放主要有三個來源:牛、綿羊和山羊等動物的肉;乳製品以及米飯。根據這項研究,在食物對全球變暖的貢獻中,這三個來源各占至少19%,其中肉類貢獻最大,占33%。

以目前的養殖方式,這三個來源都排放出大量甲烷,這是一種強效溫室氣體,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80多倍。根據研究人員的計算,到2030年,甲烷將占食物對氣候變暖貢獻的75%,剩下的大部分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二氮。

哥倫比亞大學氣候學家、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凱薩琳·伊萬諾維奇說:“我希望(決策者)瞭解到的最重要事實是,甲烷排放確實是未來與食品行業有關的氣候變暖主要原因。”

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斯坦福大學氣候學家克裡斯·菲爾德表示,這項研究使用了成熟的方法和資料集,“得出了新穎而發人深省的結論”。

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佛蒙特大學食品系統科學家梅蕾迪絲·奈爾斯說:“這項研究強調,食品對實現我們的巴黎氣候協定目標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不考慮食品就不能實現我們的全球氣候目標。”

許多這樣的改變已被呼籲或採納。2021年4月,美國總統拜登在向國會發表講話時,宣傳了種植覆土作物對氣候的好處,因為它們可以吸收大氣中的碳。最近的多項研究都建議人們少吃肉,以減少食用動物產生的溫室氣體。2021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啟動了一項強制性食品垃圾回收計畫,以減少腐爛食物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

報告的主要作者伊萬諾維奇還說,雖然甲烷的溫室作用比碳強得多,但它的“壽命”也短得多,這意味著減少甲烷排放可以迅速產生效益。

她說:“因此,在幫助我們將氣候變暖控制在危險程度以下的同時,這也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時間,以建立對氣候變化的恢復力和適應力。”

仍然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食品生產者和消費者能否改變他們的行為,以實現這項研究提出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路線圖已經有了,但它會被遵循嗎?


新聞 | 全球平均氣溫首次超過 1.5 攝氏度
新聞 | 歐盟監測機構:過去7年創全球史上最高溫紀錄
新聞 | 全球5月高溫破紀錄 西伯利亞氣溫比歷史平均高10度
新聞 | 今年的全球氣溫未必能破紀錄
新聞 | WMO:全球氣溫紀錄在四月份連續第12次被打破
新聞 | 2013年全球氣溫位居歷史第七 破紀錄天氣頻現
新聞 | 新研究稱全球升溫1攝氏度或致海平面升2米
新聞 | 全球氣溫上升2度將導致超級颶風增加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