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永久凍土甲烷洩漏水準創紀錄

專家說,短短的5年,北極的甲烷排放量增加了近1/3,急劇上升的溫度乃罪魁禍首。

科學家所記錄的北極永久凍土溫室氣體滲出量出現強大的高峰,在這一發現突出了面臨危險的氣候臨界點的風險。

這一發現是由一連串該區域近幾年的報告得到的,原先凍結的沼澤地正在不斷融化並釋放越來越多的甲烷。北極這類凍土中目前封存著數十億噸的甲烷,這種比二氧化碳更強的溫室氣體,致使一些科學家把凍土融化描述成一顆定時炸彈,可能會顛覆各種應對氣候變遷所做的努力。

他們擔心甲烷排放量的增加引起的氣候變暖將導致更多的甲烷釋放,把該地區看成是破壞性迴圈,迫使溫度上升速度比預期更快。

愛丁堡大學的科學家保羅·帕爾默正在做這項新的研究,他說:“高緯度濕地目前只占甲烷來源的一小部分,但短短5年,那裏的排放量增加了近三分之一,則非同尋常。這表明,即使變暖的程度相對來說不大,也可能導致甲烷排放的大量增加。”

北極變暖的速度是地球上任何其他地方的兩倍。一些地區已經升溫2.5度,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以目前的排放率繼續上升,到2100年那裏的溫度預計將上升超過10度。

帕爾默說:“這項研究並沒有顯示北極已過了臨界點,但它應引起人們的警惕。它表明有個正回饋,更高的溫度使排放量更高、暖化更快。”

他說,北極的變化足以說明,全球大氣中甲烷含量近來有所增加。全球甲烷含量在保持十多年穩定後,自2007年以來穩步上升。

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這項新的研究表明,自2003年7月以來北極甲烷排放量增加了31%。這意味著每年約多出100萬噸甲烷。帕爾默又慎重表示,5年太短,其增量不足稱為確定的趨勢。

這些調查結果是甲烷排放量更廣泛研究--研究全球濕地,諸如稻田、沼澤的甲烷排放--的一部分。為了查明甲烷釋放源,研究人員把大氣中的甲烷水準與地表溫度變化合起來考慮。他們並不直接測量甲烷排放量,而是利用衛星測量的地下水深變化,這種變化使細菌分解有機物的方式發生改變,釋放或消耗甲烷。

他們發現,剛好過半的甲烷排放量來自於熱帶,亞馬遜河流域每年釋放約2000萬噸,還有2600萬噸來自剛果盆地。中國、南亞和東南亞的水稻田產生的甲烷不到全球甲烷排放量的三分之一,有3300萬噸。研究發現,儘管北極地區的升幅最大,全球甲烷只有2%來自該地區。但自2003年7月以來那裏甲烷排放量31%的漲幅足以有助於全球平均排放量增長7%。

帕爾默說:“我們的研究成果論證了衛星能夠精確地測定地球上指定地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變化。這就為溫室氣體自然和人為排放的各種來源的量化開了方便之門。”

帕爾默說,所發射的衛星,僅有幾個是用來監測二氧化碳和甲烷這類溫室氣體的排放水準,這真不光彩。他說,目前還不清楚以後研究組是否能夠繼續甲烷的監測。對水進行分析所使用的一對叫格雷斯(Grace)的衛星,已過了其預期使命年限,而歐洲去年發射的同一使命的衛星,稱為戈采(Goce),預計飛行不超過兩年。

這項新的研究沿襲以往一再的警告,再次告訴大家,即使全球變暖程度不大,也能引發凍土釋放甲烷的大幅增長。法國Gif-sur-Yvette氣候科學和環境實驗室研究員菲力浦凱斯,在去年3月的哥本哈根科學會議上談到,全球平均溫度僅上升2度就足以使數十億噸的甲烷釋放出來。

再談甲烷

儘管二氧化碳在全球變暖的辯論中備受關注,若論真正的影響,甲烷則是更強的溫室氣體,是二氧化碳捕熱能力的20多倍。雖然甲烷在大氣中的數量遠遠低於二氧化碳,但人為暖化卻有約1/5是由甲烷造成的。

甲烷存在于天然氣資源中,是細菌分解有機物過程中的自然產物,例如在農場動物的腸道內就會產生甲烷。全球約三分之二的甲烷源于人為活動,甲烷含量自工業革命以來已翻了一番多。

與二氧化碳不同,甲烷只在大氣中存在10來年,因此一些專家呼籲多加重視限制甲烷的產生。他們說,甲烷排放量的減少會使應對氣候變遷更快見效。

摘譯自英國衛報:Arctic permafrost leaking methane at record levels, figures show





    全站最新更新

    全站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