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糧食進口的生態代價

中國農業的動態正在發生變化。儘管中國的糧食主要還依靠自給,但很有可能進入一個食品進口日益增加的時代,特別是在動物飼料方面。但是,中國準備好對其不斷增長的海外足跡的環境影響負責了嗎?

過去二十年,中國的大豆進口大量增加。到2030年,中國消費的進口大豆將達到7200萬噸,比今天世界大豆總產量的四分之一還多。

環保主義者擔心,這將給巴西尚未開墾的林地帶來更大的壓力,因為該國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大豆生產國,也是中國的主要供應國。2011年,巴西67%的大豆出口都到了中國。並非巧合,這個南美國家如今也正在成為中國不斷擴大的農業綜合企業的一個主要投資地。

中國正在迅速接近自身可利用耕地資源的極限,即政府設定的1.2億公頃耕地的糧食安全“紅線”。根據美利堅大學教授兼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黛博拉·布勞提根的說法,中國不得不進口大豆和玉米這些比較便宜的農產品,把耕地空出來生產魚類和蔬菜等價值較高的出口品。

大豆和玉米進口增加的另一個驅動力是中國肉類消費的相對增加。越來越多的肉類來自大型商業化養殖場,而非小型養殖場或者家庭養殖,這就意味要更多依靠動物飼料而非食物殘渣。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孫來祥教授對2030年中國農業的類似發展趨勢進行了詳細的評估,他說,中國集約農場的豬只和家禽養殖量“從2000年到2030年至少要增加2.5倍”。而這種大規模的禽畜養殖必須依靠價格低廉的農作物。

孫來祥說,這意味著中國儘管還能實現國內的糧食自給,但整體上的食品自給率有可能出現下降。他認為到2030年中國的玉米進口可能達到1600億噸,大豆進口可能達到7200億噸。

對亞馬遜的新威脅?

過去二十年,巴西迅速擴張的大豆種植已經大大加劇了馬遜地區的森林破壞,而這裏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科學家們已知的物種中有十分之一都生活在這裏。

根據哥倫比亞大學的估計,從2000年到2005年,亞馬遜地區10%的森林破壞都是大豆種植造成的。接下來的五年,這個比例下降到2%,原因在於新的種植移到了原先的牛群牧場上。

觀察家指出,儘管大豆種植並非森林破壞的直接原因,但仍然會成為一個間接驅動因素。它發揮作用的方式有抬高地價、促使土地利用者進入林區開墾,以及為道路等基礎設施改善提供動因等,但最終都帶來更大的森林破壞。

“農業綜合企業部門想要得到更多。對發展的渴望將巴西變成世界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但它為亞馬遜地區選擇的經濟模式忽略了這裏的環境和人民”,巴西綠色和平組織如是說,該組織正在推動在2015年之前實現亞馬遜零森林破壞。

悲劇的是,對亞馬遜地區有利可圖的耕地和資源的爭奪還引發了暴力和死亡。據巴西土地權利團體“天主教土地田園會”估計,過去25年中亞馬遜地區帕拉州總共有1600名活動者被謀殺。該團體表示,這些謀殺的物件大部分都是小型農戶和原住民,而兇手則通常是被伐木者、放牧者和農耕者雇用的槍手,最後兇手得到懲處的謀殺案立只有1%。

“實際上這是一種宣戰,形式就是用暴力對付那些被當作發展和進步障礙的人。”天主教土地田園會說。

森林破壞還有另一個全球性的顯著影響。亞馬遜雨林是很多嚴重瀕危以及獨一無二的野生動物和其他生物的家園,同時也是一個主要碳匯,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有助於遏制全球變暖。

中國的農業綜合企業熱潮

中國與亞馬遜森林破壞的聯繫並非僅限於進口巴西大豆,還有中國農業綜合企業在國內外的不斷擴張。儘管與美國的嘉吉公司等行業巨頭相比中國的企業規模還小,但它們尋求購買農業資產的努力得到了中國政府的支持。

中國最大國有飼料進口商之一的重慶糧食集團,去年宣佈投入5億美元收購了一家巴西大豆加工廠,據報導,該集團還將在大豆種植上進行大規模投入。

另一家企業——三河匯福糧油集團有限公司據說將投入75億美元在巴西建設包括鐵路在內的大豆加工設施。

綠色和平組織的亞馬遜地區發言人馬西奧·阿斯特裏尼告訴中外對話,他仍然希望中國在巴西日益增加的影響力不要導致該國環境水準的下降。他說:“我認為中國的投資不應該太出格,而應該尊重環境。”

中國農業綜合企業在伸展全球觸角的同時,它也改變著中國國內的農業面貌。中國農業的新面孔不再是家庭農業,而是像劉永好這樣的人。他是年產值88億美元的新希望集團的總裁,中國排名第四的超級富豪。他的企業家禽養殖和加工量為7.5億隻,豬850萬頭,並且已經在海外建立了16座飼料工廠。

孫來祥教授仍然希望小型養殖場能夠繼續存在,因為它們利用了當地農村的勞動力,而集約農場需要的工人則相對較少。但其他人則認為讓小型農場存在的動因正在迅速消失。

“我認為大規模的企業將很快(在十到二十年中)取代家庭養豬,占到市場的大頭。”愛荷華大學的李建(音)教授在對中國農村養豬業衰落進行研究之後說。

“關於養豬的主要傳統價值正在消失。比如,如今依靠豬糞種地的農民極少,依靠養豬來提供過節食品的家庭也越來越少。在這樣的社會經濟條件下,越來越多的農民認為養豬無利可圖、毫無吸引力。”

農村畜禽養殖加速減少不僅會帶來更多的大規模集約化農場,造成污染和進口動物飼料依賴等相關問題,還會讓更多的人口進入城市地區,讓空氣污染和擁堵等業已存在的城市環境問題更加惡化。據世界銀行估計,農業在就業人口中的比例將繼續下降,從今天的30%下降到2030年的12%。

“小型農戶能夠生產出供該國自給的糧食,但面臨的難關在不斷增加,”致力於農民權利保護的國際非政府組織“穀物”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中如是說。

“依賴農業商品進口的政府決策,是為農工業企業的利益及對廉價糧食資源服務的,但同時也給土地、生計和遍佈全球的本地食品體系帶來威脅。”

今天的亞馬遜,明天的非洲?

繼巴西的亞馬遜地區之後,中國農業聯合企業預計將與其他國際投機商聯手,開發同樣極富生物多樣性的非洲土地。儘管有很多關於“土地掠奪”交易的報導(中外對話也報導了其中的一些),但到目前為止,中國只是在最小限度內參與了非洲的土地交易。

“我曾經認為中國在非洲農業中的參與可能更多,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中國參與的重點已經轉向亞洲和南美。”布勞提根教授說。她還說,埃塞俄比亞的甘蔗種植園、民主剛果共和國的生物燃料種植園等高調的土地交易沒了下文。原因在於,受商業利益而非糧食安全的驅動,中國一直堅持小型土地交易。

一些觀察人士認為,中國對非洲的農業投資方興未艾,同時,對其他地區,尤其是對巴西的投資興趣日益高漲。中國必須思考在使國民豐衣足食的同時,能否不破壞境外人民的生態環境。





    全站最新更新

    全站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