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進化的關係──素食是人類未來進化的必由之路

作者:侯亞梅 胡宏

編者按

有時候,一些在科學界尚未形成定論的推斷會在公眾中被當作真理流傳。“肉食在人類進化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這一論斷就是其中一例。本論文對此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並告訴大家這其實只是一個似是而非的推斷,沒有嚴謹的科學依據。本文作者侯亞梅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曾在美國《科學》雜誌以封面規格發表文章駁斥了一個長期存在的假設──東亞的直立人比非洲直立人缺少智慧和適應能力,並引起國際轟動,促使考古研究不得不對亞洲人類文明起源進行重新評估,2004年她曾獲得國家“首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稱號。胡宏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討論的是主流科學界關於進化論的某些假設,主要目的只是希望大家不要把假設當成定論。由於生物演化時間的尺度非常大,因此,進化論中的很多理論都無法得到嚴格的證明,我們幾乎可以這麼說,整個進化論就是一部假設論,因為沒有人能看到任何物種的完整演化過程,更不用說很多假設和猜想了。所以,本文的討論並不代表我們就認同或否認這些假設。

感謝作者提供稿件,轉載和引用請與作者或我們聯繫。

許多營養學家在飲食觀點方面並不認同素食主義,他們試圖通過史前考古從生命進化中發現一些為自己的肉食營養學觀點提供證據的事實。如美國卡蘿琳·M·龐德博士在其所著的《生命與脂肪》一書中指出“轉向食肉的時間正好與人科動物化石的顱腔迅速大的時間相吻合。許多人類學家認為,這種相互關係是一種因果關係,食肉直接導致了智力的改善,從而為進化成為現代人鋪平了道路。所以,從史前到現在,肉食對於我們人類來說一直是一種比較寶貴的食物。”使人體獲得完全蛋白、維生素以及其它各種營養物質的來源。特別是肉類能提供鋅、維生素B12、鈣、鐵和維生素A等基本營養素,而這些營養物質很難在素食中攝取”。 依據卡蘿琳·M·龐德博士的觀點,素食者會令人營養不良,而且還會使人的進化停止,智力減退。這段聳人聽聞的說法會使任何一個準備嘗試成為素食者的人望而卻步,而一個喜歡吃肉的人看了這段話就更會堅信素食者是自虐狂,反而更加相信吃肉有助於人類的進化。然而,如果作較為深入的分析,我們就可以發現這種觀點並沒有科學的依據。下面我們來作一些詳細的分析。

生命的進化是我們這個地球上最重要也是最為複雜的事件,科學界對此已有一定的瞭解,並且已經可以給出一個大致的生物進化框圖,然而依據這些有限的事實得出結論時仍需非常謹慎,因為還有太多的事實以及更為深刻的機理還不為人所知。象卡蘿琳·M·龐德博士那樣僅僅根據考古學或人類學的個別論斷所作出的武斷結論,難以令人信服。除了純粹的數學之外,在科學研究中由於科學儀器的局限性、人的生命本身的局限性以及科學家先驗觀念的片面性等等,我們無法克服管中窺豹的現象,只能通過逐步改善儀器、改進方法,一點點地擴展我們的視野,使研究進一步深入。科學哲學家波普爾在其名著《科學發現的邏輯》中把科學的這種特性稱為可證偽性。他說:“應該作為分解標準(指科學與偽科學之間的分界標準)的不是可證實性,而是可證偽性,換言之,我不要求一個科學體系能一勞永逸地在肯定的意義上被選拔出來;我要求它具有這樣的邏輯形式,它能在否定的意義上借助經驗被選拔出來:一個經驗的科學體系必須能被經驗反駁。”正因為如此,科學研究中常有不同的觀點在相互爭論,要搞清事實的真相,我們不能只聽一面之詞,需要對各種觀點做辯證的分析,進行深入探究後才能獲得較為正確的結論。本文試圖通過對食物與進化關係的分析,為人類進一步邁向更高等的生命進化提出一些飲食方面的建議。

好的科學研究離不開人文的精神指導,在研究人的進化問題時,如果離開了道德的指導極易得出荒唐的結論。本論文的前一部分證據為純科學的,後一部分則引用了法國哲學家,神學家,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德日進的進化論觀點,對人類的未來與合理的飲食進行一些探討。

為了得出更為客觀正確的結論。下面我們列舉一些與此有關的各種觀點進行一些較為深入的分析,看科學關於肉食與進化之間關係的結論到底如何。

首先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有關人類進化方面一些公認的事實。

依據人類學的研究,人類進化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以下文字中的人類學資料來源於雅·雅·羅金斯基, 馬·格·列義著的《人類學》,根據前蘇聯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年修訂版譯出):

  • 人的前驅(南方古猿)時代,南方古猿從其樹棲的祖先那裡得到的重要遺傳特徵是能夠使用物體的手以及大腦皮層的相應部分。在生活習性上,南方古猿從其祖先那裡獲得的另一個十分重要的特徵是高度發達的群居性。南方古猿首先應該具有了作為用手動物和群居動物所具有的那些能力,它們具有尋找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但還不具備有意識地製造工具的能力。由於年代久遠,南方古猿詳細的食物結構很難從田野考古挖掘事實進行推斷,我們只能粗略地推斷南方古猿可能是雜食動物。不過依據美國人喬治·薩勒研究在自然條件下山地大猩猩的生活和行為的著作以及英國科學家珍妮·古道爾在坦尚尼亞坦噶尼客湖東岸對黑猩猩的研究著作,我們可以知道一些關於猩猩飲食方面的詳細資料,以彌補考古學的不足。依據這些現代動物學家的觀察,在179個山地大猩猩的巢約有半數在地上,而黑猩猩的巢則通常建在樹上;大猩猩是和平的動物,而黑猩猩則往往具有攻擊性;大猩猩完全以植物為食(它食用約29種食物),而黑猩猩則經常食肉,它捕食的對象有疣猴、小狒狒、紅尾猴和蘭色的長尾猴等;大猩猩、黑猩猩與南方古猿有什麼關係?
  • 直立人,即遠古時代。其最重要的特點是能有意識地製造工具,遠古人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是手斧。考古學家認為舍利時代的手斧的主要用處是發揮最符合其形狀與重量的功能,既用於砍砸與粗削;這些作用有兩個目的:(1)製造原始的棍棒與帶尖的木頭工具,比如木矛等;(2)用於分解已經打死的動物的屍體以及敲開動物的頭骨取髓等。所以直立人也是雜食動物。直立人的腦量比猩猩的腦量大幅增加(從435-650立方釐米增加到800-1225立方釐米)。美國卡蘿琳·M·龐德博士在其所著的《生命與脂肪》一書中所採用的“轉向食肉的時間正好與人科動物化石的顱腔迅速增大的時間相吻合”觀點可能就是基於關於直立人製作工具手斧等的功用提出的。
  • 尼安德特人,或古人時代。對於古人文化,我們可以根據大量的莫斯特遺址的出土的工具作出判斷,莫斯特工具的特點是加工更為精細、規整,形狀更為多樣。出現了簡單的骨製品。根據在莫斯特遺址廣泛分佈的篝火、燒骨、灰燼堆的遺址看來,完全可以推斷尼安德特人已經具有人工取火用火的能力。所以從尼安德特人時代起,人類開始熟食,尼安德特人也是雜食動物。尼安德特人的大腦比直立人不僅腦量更大而且結構也有較大變化,比如顱內模的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主要是在頂骨部位)增大等。有人以此推斷熟食對大腦進化的重要性。
  • 現代人或新人時代就不必多說了。

上述考古學家依據遠古人類(或直立人)製作的手斧的石器的功用推斷遠古人類是吃肉的,這個結論或許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進一步推斷吃肉是人類進化的必要條件那就有問題了。依據我國著名人類學家吳汝康的《古人類學》的介紹,人科起源問題上的理論演變為多種假設。其中最著名的假設有:

(1)食肉的假設

達特(Raymond A. Dart)與1924年在南非湯恩(Taung)發現了大約是六歲小孩的化石頭骨,其牙齒很像人的,而腦子很小,面部寬大,定名為南方古猿。隨後在南非的其它地方發現了更多的南方古猿化石和大量的破碎動物骨骼。達特認為這些碎骨是人科成員帶到洞裡的,它們敲碎這些骨骼作為工具和武器。他說,動物骨骼的使用早於武器。他稱這種骨、齒和角的破片為骨齒角文化(Osterodontokeratic culture),由此引起了許多爭論。達特解釋某些南方古猿的頭骨和額骨的破裂是由於同夥的攻擊。人類的進化是由於越來越多地依靠用於狩獵的武器來獲得肉食。一種史前的武器競爭促進了大腦的發展,演化成現代人因而具有野蠻的兇殺者猿的傾向。達特的這種解釋在人類學界是沒有多少人相信的,但是肉食對人類起源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對人類的行為究竟有什麼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2)草食的假設

喬利(C. J. Jolly)提出早期人科成員的適應像獼猴類中的獅尾猴(Theropithecus)。他看到獅尾猴與分佈更為廣泛的狒狒(Papio)屬的差別正像早期人科與猿的差別。出現這種差別的原因在於是否對半乾旱的空曠地區採集和食用草籽的一種特殊食物的適應。獅尾猴的頭後骨骼由於以坐的姿式長時間採集種籽,其頭部在脊柱上的位置常比狒狒的較為垂直。這種坐姿產生角垂直的軀幹,有助於形成直立行走。

至於咀嚼能力的強大,則是諸多不吃草籽的哺乳動物的特徵,而稀樹草原上的食物也不只是草籽,根和塊莖也可能是早期人類人科成員的重要食物來源。獅尾猴用腳趾是不能挖出根、莖的,而早期人科人員的黑猩猩式的棍棒則易於獲得這些食物。

(3)雜食的假設

另有兩種假設是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的華什伯恩(S. L. Washburn)等的草原黑猩猩模式假設與塔特爾(R. Tuttle)的小猿假設。這兩種人科動物都是雜食動物。這兩種人科動物的特點是會使用工具來獲取和製備植物性食物,也獵取小動物為食。

從上述經典的人類學家提出的關於人類起源原因的種種假說,我們至少可以得出肉食對人類起源究竟有多大的作用仍然沒有定論這一結論。

田野考古與實驗室裡進行的科學試驗不一樣,我們無法把人類進化的歷史放到實驗室裡重複演示給我們看,正因為這樣在田野考古中提出的理論一般只能稱為假設。田野考古的假設既不能象數學依據公理就可以保證絕對準確推斷,從而被稱為定理,也不能象物理與化學學科在實驗室中經過反復觀察、驗證,從而被稱為定律。但是我們可以從間接的方式推斷它的合理性。對“肉食對人類起源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尤其對人類智力的發展有多大作用”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分析:

首先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考察。營養不足會導致大腦進化或發育障礙。這方面有進化方面的證據。Taylor 等科學家比較了在印尼群島的婆羅洲與蘇門答臘島上生活的猩猩,發現,在婆羅洲北部生活的猩猩種群由於生活資源的匱乏,而導致腦量較小。Taylor認為資源的匱乏會影響大腦的生長的結論對人類也同樣成立。素食的營養是否全面呢?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大家可以看一看《不吃肉能獲得足夠的營養嗎?》一文。從文中可以看出素食不僅不比肉食營養差,而且比肉食營養好。如果再加上植物性中草藥的調理,素食的營養遠超肉類。有關這方面的詳細介紹大家可以看專業書《素食者膳食指南一個簡單的事實是人完全可以不吃任何肉類食品,但決不可以只吃肉而不吃任何素食。美國卡蘿琳·M·龐德博士認為的“肉類能提供鋅、維生素B12、鈣、鐵和維生素A等基本營養素,而這些營養物質很難在素食中攝取”的觀點是錯誤的。在美國卡蘿琳·M·龐德博士的書中舉出了一個案例:讓非洲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每天多吃2勺肉類食物,他們的體質和智力都有了變化。2年後,這些孩子的肌肉發育加快,智力上也有大幅提高,而且,他們在學校裡更加活潑,喜歡說話和經常參加活動。從而證明肉食的重要性。這樣的論斷缺乏嚴格的科學性,因為美國卡蘿琳·M·龐德博士沒有嘗試給非洲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吃營養合理搭配的素食,只有把這兩種情況進行嚴格的對比後得出的結論才具有科學意義。

另一個角度是探討動物的相對腦量(大腦重量除以體重)與食物的關係如何。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學者 Georg F. Striedter 在其關於大腦進化的專著《大腦進化的原則》 中是這樣概括食物與腦進化的關係的:“在食物與相對腦重的關係上,已有眾多的研究。比如在蝙蝠中,吃蟲類的蝙蝠比吃肉類或吸血類或吃水果或花類的蝙蝠腦量小,而靈長類動物中食蟲類與食果類比食葉類一般有較大的腦量(Clutton-Brock 與 Harvey, 1980)。進一步,用過濾方式(filter-feeding)進食的鯊魚和鯨魚比通過追逐方式捕食的鯊魚與鯨魚腦髓要小。初看一下,這些證據似乎表明相對腦量與食物的品質有密切關係;但是這個結論與蝙蝠的資料相矛盾,因為昆蟲的營養一般要比花與果的營養要好。花與果缺乏蛋白質,但是吃昆蟲的蝙蝠的腦量卻比吃花果的腦量要小。所以一個更為合理的假設應該是:那些吃難以發現大型食物的種群相對那些吃儲量豐富小型食物的種群腦髓含量大。即使這個假設仍然有不足之處,因為它沒有考慮到寄生類(比如,楔齒七鰓鰻)或靠伏擊捕食(比如,蛙魚)生物的小腦量。所以,作者提出一個更為準確的假設:具有高腦量的動物趨向於策略性捕食,而那些小腦量的種群捕食則靠隨機的運氣。這個“聰明進食”假設(也有其他的學者認同這個假設,比如 Parker 與 Gibson,1977)不僅與蝙蝠也與靈長類動物的資料相吻合。因為食果者必須學會去哪裡發現果樹,瞭解水果何時會熟等等(Fleming等,1977;Clutton-Brock與Harvey,1988),也與鳥類的資料十分吻合,大腦發達(most encephalized)的鳥類傾向於用非常複雜的、基於個體學習的策略去獲得食物(Volman等,1977;Clayton等2001)。”

依據 Georgf. Striedter 教授的觀點,在影響動物大腦進化方面,動物的智慧行為比食物更為重要。尤其是社會性協作活動和帶有經驗性策略性的食物獲取活動都會有效地激勵大腦增長。與此類似的另一個研究是氣候環境變化與大腦體積之間的關係的研究。Geary 對比了反應狩獵或採集食物難以程度的生物多樣性的原始指標與反應社會交往複雜性的人口指標與大腦體積之間的相關性。Geary 分析發現人口指標是大腦體積的最好預測指標,這意味著我們祖先為了生存與鄰居開展的競爭是激勵大腦生長的最主要原因。Geary 的研究從側面支持了 Georgf. Striedter 教授的觀點。

大腦的大小或者大腦在體重中站的比例(Brain-to-body mass ratio 或encephalization quotient or EQ)僅僅能粗率地反應不同種群的動物的智力大小。一般說來腦量與體重之間有一個正比的關係。十九世紀末, Snell提出了一個關於腦體重量關係的經驗公式:

E = C . Sr


式中 E 是腦重,S 是體重,C 稱為“頭部集中化係數(cephalization factor)”,r 是一個靠經驗確定的指數, Kuhlenbeck 建議對哺乳動物 r 的近似值為0.56 。另有 Macphail 建議對大多數哺乳動物 r 的近似值為0.66。如前所述考古學家依據遠古人類(或直立人)製作的石斧的石器的功用推斷遠古人類是吃肉的,這個結論或許有道理。但是如果進一步依據遠古人類的的腦量大大超過猩猩腦量這一事實,就武斷地認為遠古人類的的腦量的增加是因為比猩猩吃了更多的肉,從而得出吃肉導致了大腦的進化的結論就有問題了。否則老虎、獅子這些食肉動物就應該具有最大的腦體比例和智慧了。但事實並非如此。讓我們來看一看表一中各種動物的大腦與體重之間的關係。表中排在第一位的獼猴基本上是食草類動物。鼴鼠的食物是蚯蚓等泥土中生活的無脊椎小動物,算得上食肉者。人與黑猩猩都是雜食動物,但是他們的生理結構都與大猩猩類似,這決定了他們必須以素食為主。所以創造出統一的生物命名系統的素食者分類學家林納講:“人類的結構,不論從內在或外表來看,若與動物相比較,都充分顯示出蔬菜與水果是他的自然食物。”表中其餘的動物,老鼠、金色大頰鼠都是齧齒動物基本上以種子植物為食,而貓是肉食動物。美洲虎這典型的食肉動物的腦體比例比典型的素食動物山羊、亞洲象、大猩猩、驢以及袋鼠等小;但是食肉動物灰狼的腦體比例比兔子、山羊小,卻比綿羊、驢子、大猩猩、亞洲象以及袋鼠這些素食動物大。所以從這張表中看不出肉食對大腦發育有獨特的優越性,反而說明以素食為主的雜食可能對大腦的進化有好處。前面我們已經指出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素食優於肉食。所以雜食對腦體比重的貢獻只能是:在氣候惡劣的情況下植物類食物匱乏時,雜食的動物比純素食的動物更能適應惡劣的氣候。比如西歐的尼安德特人生存時代後期,地球上出現冰期,不得不通過狩獵獲得生存所需的足夠營養。

 
表一 若干種動物的腦體比例
動物 體重(公斤) 腦重(克) 腦體比例
Rhesus monkey 獼猴 6.8 179 26.3235
Mole 鼴鼠 0.122 3 24.5902
Human人 62 1320 21.2903
Mouse 老鼠 0.023 0.4 17.3913
Chimpanzee 黑猩猩 52.16 440 8.4356
Golden hamster 金色大頰鼠 0.12 1 8.3333
Cat 貓 3.3 25.6 7.7576
Guinea pig 豚鼠 1.04 5.5 5.2885
Mountain beaver 山海狸 1.35 2.5 5.037
Rabbit 兔子 2.5 12.1 4.84
Goat山 羊 27.66 115 4.1576
Grey wolf 灰狼 36.33 119.5 3.2893
Sheep 綿羊 55.5 175 3.1532
Donkey 驢子 187.1 419 2.2394
Gorilla 大猩猩 207 406 1.9614
Asian elephant 亞洲象 2547 4603 1.8072
Kangaroo 袋鼠 35 56 1.6
Jaguar 美洲虎 100 157 1.57
Giraffe 長頸鹿 529 680 1.2854
Horse 馬 521 655 1.2572
Pig 豬 192 180 0.9375
Cow 牛 465 423 0.9097
African elephant 非洲象 6654 5712 0.8584
資料來源:Jerison, H. J. (1973) Evolution the brain and intelligence.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綜上所述,生命進化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事件,也是最複雜的事件,促使進化的因素眾多,有多種理論解釋進化機理。“食肉的假設理論是其中的一種。但是這種理論,由於肉食動物比素食動物更為兇殘好鬥,容易導引出人類的進化是越來越多的依靠用來殺害的武器來獲取肉食,一種史前的武器競賽促進了腦的發展的結論,故很少有人認同該理論”。人們比較認同的理論是社會協同、工具製作促進進化的理論。從營養學的角度看,素食反而比肉食更有優越性。從動物的腦體比例與食物的關係上看,更支持以素食為主的雜食有助於腦量比例增大的假設。雜食主要幫助了早期人類祖先應對惡劣的氣候條件下植物性食物不足的困境。

以上探討人類的進化與食物的關係,僅僅局限於自然科學的領域內。實際上,如果不把人文科學納入研究的探討的範疇,我們無法很好地回答地球上的生命進化到今天,未來的合理方向應該如何這類的問題。有些科學至上主義者可能會不同意這個觀點,他們可能認為科學必須絕對純淨,不能有半點人文科學的內涵。這種觀點是十分危險的,科學如果沒有人文道德的約束可能會變成惡魔。關於這一點,只要看一看二戰時期法西斯德國納粹與日本的731部隊拿活人做科學試驗這個案例就可以明白。從醫學角度看,拿人做試驗比拿動物做實驗所得的資料當然更為科學,但是從道德角度可以知道這種非人道的方式會招致人與人的蔑視乃至人類的毀滅。

從人文科學的角度看,人的智慧與人的心態密切相關。前面說過腦量或腦體比列並不能準確的衡量一個種群的智力水準。但對同一種群,這個指標具有明顯的統計意義。依據2005年12月26日 Science Daily 的報導 ─McMaster 大學的研究者發現腦量越大智力越高。依據這點我們可以推斷人類心態的改變應該能促進腦量增加。科學在這方面也開始有了證據。根據2006年1月27日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與麻塞諸塞州立技術學院的一份研究報導,研究人員 Sara Lazar 與她的合作者發現禪定能使大腦變大這應驗了中國的一句古話:“定能生慧”。在原始人工具的製作過程中,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也會促使大腦的進化。Sara Lazar 小組的研究考察了20個有禪定經歷者與15個無禪定經歷者的大腦。有禪定經歷者依然從事日常工作,但是每天練習瑜伽禪定40分鐘,而無禪定經歷者僅僅是放鬆。僅僅40分鐘的禪定就使大腦一個與思考有關區域的灰質組織變厚,而且年長者比年輕人更為明顯,而這個區域在通常情況下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越來越薄。瑜伽禪定的核心就是讓我們混亂的思緒有序化,變得越來越清靜安寧。而造成我們思緒混亂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貪婪、仇恨與嫉妒”這些負面的心態。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整天都可以處於瑜伽禪定的狀態。這個科學實驗證明道德的提升對大腦進化的意義應該比食物更大。

如果說早期的人類進化是一個自然選擇的結果,當今人類有高度的自我意識,在地球上已經取得絕對的統治地位,有高度發達的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體系,面對未來,人類是否還應該繼續沿著自然選擇的進化軌跡繼續前進?

德日進是法國哲學家,神學家,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本名泰亞爾·德·夏爾丹,德日進系其中文名字。長時間在中國進行古人類學、地質學考察。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國外從事教學和科研。他是“北京猿人”的發現者之一。他對進化問題有著特殊的興趣。在他的名著《人的現象》裡突破各門學科之間的界限,把宇宙的一切演變過程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加以探討,他的進化論的視野囊括了精神與物質、智慧與肉體等各個方面。從宇宙的基本物質開始,經過複雜的演變過程,到生命和思想的出現,德日進給予有機的綜合。他從考古發現出發,大膽的提出關於宇宙、生物、人類、精神逐層進化的觀點。他認為世界是進化的,從物質到生命,再到人類和精神,最後將走向上帝之中的統一,即奧秘嘎(omega)點(《人的現象》)。依據這種大進化論的觀點,人類進化的等級越高以慈悲博愛和智慧為核心的道德也就越是重要。道德在整個動物的進化過程中一直伴隨著大家。

在過去進化論裡幾乎沒有涉及動物的道德方面的內容,大家以為只有人才有道德觀。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依據2009年5月25日新華網報導:“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教授、生態學家馬克·貝科夫走遍世界各地,觀察不同動物的行為,探究它們是否具有公正、同情、互助等“品質”。貝科夫在新書《荒野正義》中寫道,哺乳動物頭腦中有道德這根“弦”,因此同一族群中,較強大、較富進攻性的成員更傾向于聚在一起。英國《每日電訊報》23日援引他的話說:“人們長期以來一直以為人類有道德觀而動物沒有。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事實並非如此。”先前英國牛津大學科學家觀察發現,大象不僅會陪伴、照料受傷或生病的同伴,還會對其它動物產生同情心。南非一頭大象曾於2003年鬆開鐵門閂,搖開羊圈入口幫助羚羊逃跑。另一次實驗中,研究人員把老鼠分為兩組,每次給第一組食物,第二組就得承受電擊之苦。結果研究人員發現,第一組老鼠寧可不吃食物,也不願同伴遭受電擊。研究人員曾訓練長尾猴把代幣投入自動售貨機購物。有一隻長尾猴因年紀太大,無法把代幣投進投幣口,同伴就會撿起它掉在地上的代幣投進售貨機,把食物送給它。

狼群等級森嚴、規矩繁多。狼群玩耍時,頭狼為和等級較低的狼融在一起,會有意收斂鋒芒,甚至允許同伴咬自己。

如果其中一匹狼咬同伴時不小心太過用力,它會先請求對方原諒再繼續遊戲。而在土狼群中,玩耍時咬得太狠還“不思悔改”的狼則會被同伴排擠出遊戲甚至整個狼群。貝科夫說,如果沒有道德觀規範它們的行為,這種行為根本不可能發生。

研究人員還發現,黑猩猩也有正義感,它們會一起懲罰違反規則的同伴,給予殘疾同伴特殊照顧。

吸血蝙蝠覓食時會把食物分給一無所獲的同伴。受到恩惠的蝙蝠會“銘記在心”,待日後同伴覓食不順時以食物回贈。貝科夫說,正是這種互惠行為把一群蝙蝠聚集在一起。

貝科夫總結說,動物的道德觀有助於它們在群體中規範自身行為。受這些規範約束,群體中的打鬥能得到控制,動物們還會互相合作。

人類的進化已經開始超越肉體進化的階段,進入了道德進化的新時代。從人文科學的角度看,進化的意義實際上是道德的完善過程。在這個新時代裡,人類需要反思過去的經驗與教訓,要全面負起從生態環境的改良到社會道德的進步的責任。在野蠻時代看起來是合理的一些行為,在未來道德進化的新時代就不在合理了。飲食對人類生存的意義重大,在過去的蠻荒時代,人類沒有像今天那樣的高科技技術,由於生存環境的惡劣,食物的匱乏,人們不得不靠狩獵,來補充食物的不足。那個時候肉食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肉食會使動物變得更為兇殘好鬥,這種飲食方式全然不符合新時代慈悲與博愛的要求。正因為這樣,許多有識之士都反對這種野蠻的飲食方式。我們在這裡列舉若干有識之士的遠見卓識:
 

“只要人們持續無情摧毀低等動物的生命,他就永遠不能體會健康或和平的真諦。因為人們若不能停止屠殺動物,那麼他們就會互相殘殺。的確,播下謀殺及痛苦的種子的人是不可能收成快樂及愛心的果實的。”

─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畢氏定理的發現者、西方的素食主義之父

 

非暴力通往道德的頂峰,是一切進化的目標。如果不停止傷害所有其它生命,我們就仍然只是未開化的原始人。

─ 湯瑪斯·阿爾瓦·愛迪生,發明家

 

人類謀生的方法進步之後,才知道吃植物。中國是文化很老的國家,所以中國人多是吃植物,至於野蠻人多是吃動物。

─ 孫中山,中國國父

 

我想到就覺得很震驚到底是什麼樣的欲望讓人類開始吃死屍肉,又是什麼樣的動機造成人類非要用動物的肉來養肥自己不可。想想看,不久之前你還聽到這些動物哀號、咆哮、踱步並看到它們注視著你。

─ 布魯達克(Plutarch),希臘哲學家

 

吃素的行為應該會賦予那些一心想要將天國帶到地上的人很大的喜悅,因為吃素象徵了人類對完美道德的渴望是很真切的。

─ 托爾斯泰(Leo Tolstoy),俄國文豪

 

一個國家偉不偉大、道德水準高不高,可以從它對待動物的方式評斷出來。

─ 甘地(Mahatma Gandhi),印度國父

 

我個人認為,單憑素食對人類的影響,就足以證明吃素對全人類有非常正面的感化作用。

─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rin)

 

吃肉正是一種沒有正當理由的謀殺行為。

─ 班傑明·佛蘭克林,發明家

這些偉人們的金玉良言,值得我們深思。

肉食還使我們當今世界的生態不堪負重。我們當今世界人口已經超過了60億,人口與經濟的發展使畜牧業迅速發展。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一公頃土地可以養活22個吃土豆的人和19個吃大米的人,但是只能養活一個吃牛肉的人或兩個吃羊的人。世界上近30%的穀物,74%的大豆不是給人吃得,而是用來喂牲畜的。在美國,牲畜就吃掉了70%的穀物收成。目前全世界用於餵養牲畜的穀物足以供20億人口食用!全球吃素可以每年省掉全球糧食的一半,也就是7億噸穀物,省出土地超過34億公頃。一年全球死於饑荒的人口起碼有一千萬,也就是說每天死於饑荒的人口高達三萬之多。而與此同時,卻有更多的本來可以養活這些人,支援這些人的食物被拿去養牲畜,讓那些比他們富裕的國家的人民有肉吃,想起來這實在是一件非常不道德的事情。而且環保部 BAT 專會透露畜禽養殖是我國農村最大污染源,我國94萬多個農村、9萬多個鄉鎮因經濟、地理等要素各具環境問題,但總體形式嚴峻。在農村,畜禽糞便的排放量遠遠要大於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畜禽養殖業已經成為農村水體的最大污染源。據相關部門預測,3至5年後,畜禽糞便污染將超過化肥、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成為農業環境的最大污染來源。在湖南和河南的一些農村地區,主要的污染源並非是工業,而是農業。太湖污染的很大一部分也源於農業污染。在安徽一些農村地區,養豬的數量大,而豬糞便成分複雜,當地又缺少處理設施,直接造成了水體污染(來源:中國水網,2009年4月22日)。更有甚者,當前氣候變遷的情勢十分嚴重,比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所預測最糟的情況,還要嚴重。我們已經看到它造成的破壞,往往是致命的衝擊,例如颶風、水災、旱災、熱浪等天災…… 即使世界減少排放溫室氣體,地球要自大氣現有的污染中恢復,仍需一些時間。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先減少留存期短的溫室氣體,也就是甲烷。以20年平均值計算,甲烷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72倍,而甲烷的最大來源就是畜牧業,所以畜牧業是全球暖化最大的元兇,應該被遏止。英國查理斯王子在2008年2月14日的布魯塞爾出席歐洲議會時,就氣候變遷提出警告,表示世界還有18個月可以扭轉全球暖化的大災難,如果不採取行動,他說:“最後我們將看到更多大規模的乾旱和饑荒,氣候模式變得更為可怕,且降雨會越來越少,我們正招致更可怕的後果,除非我們現在真正瞭解這種浪費要由砍伐熱帶雨林而開墾的耕地來彌補。”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研究小組表示,不吃肉、騎自行車、少消費,就可以協助遏止全球暖化。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研究小組領導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帕卓裡呼籲全球民眾,他呼籲每個人都行動起來,不吃肉類,加入到綠色地球的行動,抑制食肉的衝動;並表示肉是排碳量高度密集的商品。他警告說:現實是很嚴酷的,如果人類什麼都不做,氣候的改變會帶來極大的衝擊。

所以為了我們人類的進化,為了我們的健康,為了保護為我們唯一的地球家園,請大家減少充滿血腥不環保的肉食,多採行健康慈悲的素食。

注釋與參考文獻吳汝康,《古人類學》64-68頁。 Sara Goudarzi, Diet Linked to Brain Size in Primates, LiveScience.com, 2006年10月24日。 The DIETITIAN'S GUIDE TO VEGETARIAN DIETS[U.S.A] Mark Messina Virginia Messina,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Principle of Brain Evolution, SINAUER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 Sunderland, Massachusetts, U.S.A 2005. Eisenberg and Wilson, 1978, Hutcheon et al. 2002. Human Nature, 卷20, 頁67。 《古人類學》,吳汝康著,文物出版社,1986。 Sara Lazar, Meditation found to increase brain size People who meditate grow bigger brains than those who don't. Researchers at Harvard, Yale, and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ve found the first evidence that meditation can alte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our brains.

(本文略有刪節)





    全站最新更新

    全站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