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焚燒的困惑

城市垃圾的出路在哪里?用火攻,可減少了體積,並可以資源化利用,如垃圾發電,這是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近年來,北京市計畫在全市最大的垃圾阿蘇衛填埋場西側,新建一座亞洲最大的垃圾焚燒發電廠。但是這個消息一出來,馬上引發了當地居民的強烈反對。

阿蘇衛垃圾填埋場位於北京市北郊的小湯山鎮,這個鎮轄區內的村莊和社區共有5.1萬居民。填埋場幾公里外有保利壟上、納帕溪穀等多個別墅區。這裏的居民首先發出了反對的聲音,他們擔心,垃圾焚燒會產生各種污染物,特別是一級致癌物二噁英。

當含氯塑膠在低於850度燃燒時,會產生二噁英,這是已知的嚴重致癌物。國際禁止的化學物,又稱二氧雜芑(qǐ),是一種無色無味、毒性嚴重的脂溶性物質,二噁英實際上是二噁英類(Dioxins)一個簡稱,它指的並不是一種單一物質,而是結構和性質都很相似的包含眾多同類物或異構體的兩大類有機化合物。二噁英包括210種化合物,這些物質非常穩定,熔點較高,極難溶于水,可以溶於大部分有機溶劑,是無色無味的脂溶性物質,所以非常容易在生物體內積累。環境中的二噁英很難自然降解消除。二噁英的毒性十分大,是砒霜的900倍,有“世紀之毒”之稱。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已將其列為人類一級致癌物。日常生活所用的膠袋,PVC(聚氯乙烯)軟膠等物都含有氯,燃燒這些物品時便會釋放出二噁英,並懸浮於空氣中,垃圾焚燒廠周圍的人難免不呼籲這樣的有毒氣體。

居民們的抵制行動引起了北京市垃圾處理主管部門的注意。政府派出了工作組到小湯山鎮現場辦公,對居民作解釋。儘管官方承諾,高水準的焚燒廠是具有污染控制水準的,使得影響最大的這部分人群,也不會受到身體健康的損害。然而,政府的解釋難以打消居民的疑慮。一些居民代表搜集各種資料和資料,整理出了一本厚厚的研究報告,提交給多個相關部門,表達他們的觀點。

垃圾焚燒引發風波,不僅是在北京。過去兩年,全國有30多個城市發生了居民反對修建垃圾焚燒廠的事件。廣州番禺垃圾焚燒廠附近30萬居民“集體散步”,使得項目被迫緩建。   

聶永豐,清華大學教授,垃圾處理問題專家。他認為,在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地區,垃圾焚燒是一種必然選擇。中國東部和中部的這些省份,特別是大城市,第一個,經濟水準發展,垃圾產生量多。第二,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短缺,沒地了。這個國情就決定了一點,焚燒在整個垃圾處理的減量裏面占一個很重要的地步,不管你想要不想要。在主管部門看來,垃圾焚燒就是更好的方法之一,不僅能化解“垃圾圍城”的危機,焚燒的熱量還能轉化成電能。但是,居民們顯然不這麼看。   

趙章元,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退休研究員,是“反燒派”的主要代表。趙教授認為,垃圾焚燒,不僅產生二噁英,還有很多致癌物放出來,我們能不能控制是未知的。日本、德,焚燒爐附近都發生了比較多的癌症,最後發現污染以後,就把大量的爐子都關停了。然而,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海雲不同意這個說法,他很直接地表示,趙章元的很多說法沒有事實依據。什麼歐洲多少國家焚燒禁令,日本焚燒爐關閉等等,二噁英多少癌症,相當部分是無中生有。   

垃圾焚燒引發的爭議,讓各地焚燒廠的建與不建,陷入了兩難境地。困局中,2010年3月,北京市政府作出了一個舉動,邀請反焚燒居民代表參加政府組織的考察團,到日本、澳門考察垃圾處理。受邀的居民代表,就是黃小山,他是垃圾焚燒的激進反對者,自稱“垃圾黃”。日本之行,多少改變了他對垃圾焚燒的看法。   

經過十天的考察,黃小山回到了國內。附近幾個社區的居民代表第一時間約黃小山交流,瞭解他的見聞和想法。在市中心,就有一個叫有銘垃圾焚燒廠,就類似北京的國貿,真是就在咱們國貿那個地兒,你以為是一個特別高級的寫字樓,結果一問,那是垃圾焚燒廠。聽說要去垃圾焚燒廠,總覺得垃圾廠太髒了,你進門感覺就成了什麼呢?是害怕你們污染了我們這個垃圾廠。確實是,一開門一進去,換拖鞋,換白大褂。   

反對垃圾焚燒派的代表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關心的反焚燒運動中,日本的口號並不反焚燒。它最重要的口號就是垃圾減量。黃小山是帶著技術觀點去的,他看完日本以後得出結論:衛生填埋也好,焚燒也好,還是高溫熱解也好,已經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必須立即開展垃圾分類,以減少垃圾排放量。

沒有分類,都往爐子裏放,很危險,絕對不能支持。塑膠不能燒,它是產生二噁英的一個根源。在日本,黃小山瞭解到塑膠製品上都有一個數位標識,1到7分別代表不同的種類,便於進行垃圾分類,但分類之後無法回收的塑膠,就是用焚燒來處理的。他去日本之前,當時也有誤解,原認為塑膠這種東西就是有毒的,肯定不能燒的。那麼到了焚燒廠,垃圾池裏面都是白色的塑膠。我們可能相對要注意的,就是這種3類的塑膠,因為它含氯,二噁英產生的前提和溫床就是氯元素,你很難把它剔除乾淨。二噁英在850度以上的高溫中停留兩秒鐘才能被分解,這就要求焚燒爐必須保持穩定的高溫。如果垃圾本身熱值不夠,必須添加輔助燃料才能保證爐溫。   

然而,垃圾分類在中國容易進行嗎?10年前,廣州出現第一批分類垃圾桶;2000年,廣州被列為全國八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之一,部分行政區的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100%;2006年,廣州提出力爭2008年前完成中心城區生活垃圾回收網路的建設;2009年4月,廣州宣佈不再投放分類垃圾桶,原先雙色分類垃圾桶黯然退場,統一回收的藍色垃圾桶重上街頭。這一原因,就是,居民辛辛苦苦分類的垃圾,環衛工人又混合在一起了,這令居民十分心寒。

只有垃圾分類的前提,垃圾才能焚燒,然而,在現實的城市生活中,做起來是很難的。未來的中國城市必受困於自己製作的垃圾:要麼是找不到地方填埋,要麼就是在不能充分分類的基礎上匆忙上垃圾焚燒爐,排放的污染物由重新回到環境。

自然界中的萬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是不排放垃圾的,為什麼人類要排放這麼多的垃圾呢?一個簡單的事實是,生態系統中的物種製作化學物質的條件是在常溫與常壓下,剩餘的少量垃圾微生物以及食腐動物會將垃圾作為資源利用起來;而化學家發明的技術是在高溫高壓並在大量催化劑存在的前提下才能進行物質合成,這些物質一旦合成,就無法降解。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等分解者無法降解人類製作的垃圾,如白色污染、電子垃圾、玻璃製品等等。

人與自然萬物,誰更聰明呢?





    全站最新更新

    全站推薦